close
來源:寧南山(ID:ningnanshan2017)
作者超省錢:寧南山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今天來總結下即將2017年的今天中國比日本先進的地方。
今天的中國和日本,綜合國力其實已經不在一條水平線上瞭。我們可以和二戰時期來對比下,德國的軍工技術水平和軍隊訓練水平都高於蘇聯,然而人口隻有蘇聯的三分之一不到,所以最後被蘇聯反推到本土,這就是雙方國力差距的體現。
當時的日本的軍工技術和工業產值也高於中國,但是人口(包括臺灣朝鮮)隻有中國的4.5億人的四分之一左右,所以也無法戰勝中國。
今天的中國和日本對比就更加懸殊瞭,日本不僅人口占中國比例下降到十分之一,而且在工業總體技術實力上已經落後中國,領先的隻有一部分民用科技。我們從人均工業產值就可以看出來,2015年中國人均工業產值已經是日本40%瞭。
中日的技術實力可以這樣看,一個不恰當例子,各位明白我的意思就好:
世界上有100項工業,中國基本上每一項都在得分80分以上,總分8000分;而日本總分是中國的四分之一,2000分左右,但是這2000分主要來自22項工業,每項得分90分左右。
所以單看這22項,日本是領先中國的,但是因為日本不是全產業鏈國傢,而中國是,所以在其他工業項,日本要麼根本沒有涉及,要麼總體技術水平不如中國。
所以,要列出中國在哪些方面領先日本,就2017年而言,已經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瞭。
1:中國高質量基礎科學投入和產出高於日本
中國經濟總量2010年超過日本。很少有人意識到這意味著什麼,我們紛紛都把註意力放在人均上,忽略瞭經濟總量超越的意義——經濟總量超越,意味著投入到科技等各項事業的資金會大幅超越,在科技上領先日本。
1) 中國2016年R D研發費用為1.54萬億元,占全世界超過20%,僅次於美國,超過歐盟28國總和;日本排在美國,中國,歐盟之後列世界第四,總R D投入隻有中國的一半左右。
2) 2006-2016十年時間段全世界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的頂尖論文,中國占全世界12.8%,排在世界第二,美國第一,中國第二,英國第三,德國第四,日本第五。
3) 全世界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進入本學科前1‰的國際熱點論文,註意是世界前千分之一的頂尖科技成果。中國2014-2015年2年發表的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本學科前1‰的國際熱點論文為495篇,占世界總數的18%,世界排名首次闖入第三位,僅此於美國和英國。
4) 把全球各學科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拿出來,總共176個學科154種期刊,統計在這些雜志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中國自從2010年開始在這些雜志發表的論文數量就連續六年排在世界第2位,2015年中國在這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為8286篇,比2014年增加2781篇,占世界的15.2%,增長速度高達50.5%。
5) 英國《自然》雜志做過類似的統計,他們把范圍縮小到統計68種頂尖科學期刊上的論文數量,按照不同學科,不同權重等算法做瞭個自然指數,中國2015年也是第二,僅次於美國,排名前五位是美國,中國,德國,英國,日本。
再說一個數據,2016年華為研發支出764億人民幣,超過110億美元,相當於日本全國(包括政府,團體和企業)2016年研發支出的9%。
2:高速公路和地鐵
中國人均高速公路長度比日本長,沒錯是人均。
2017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指出,2016年我國新增高速公路6000多公裡,總裡程突破13萬公裡。2017年我國將新增高速公路5000公裡,達到13.5萬公裡。
也就是說,2016年底,中國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大約13萬公裡,對應13.8億人口。日本高速公路通車裡程2014年底為8100公裡,對應1.27億人口。2016年日本高速的通車裡程我沒有查到,就算9000公裡好瞭。
人均高速公路長度中國是日本1.33倍,也就是說,人均高速公路中國比日本多30%。
而且這個問題也有答主回答瞭,日本高速公路很多是下面這樣的,非常窄,這樣也叫高速,在中國,這種水平的道路是沒有資格叫高速的。
實際上,中國,美國,歐洲面積差不多,但是中國的高速公路裡程比歐洲,美國都長,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高速公路網絡。
還有一個地鐵建設,據日本地下鐵協會數據,日本12個城市地鐵總長800公裡(編者註:不包括城市內地面軌道交通),中國2015年一年建成的地鐵長度就有750公裡左右,一年一個日本。
2015年末中國全國建成地鐵長度為3750公裡,規劃中的更超過7000公裡,按照這個速度,中國人均地鐵長度也將超過日本。
3:中國軍事裝備工業比日本先進
中國兵器工業、中國兵器裝備、中船重工、中國航發等12大軍工集團依靠著中國世界第二的軍費投入,成為世界少有能在所有領域能和美國較量的軍工體系。
打衛星的動能系列導彈,巨浪潛射導彈,最新一代采用世界領先無翼佈局的P-15L空空導彈,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055新一代神盾大型驅逐艦,J-20 第四代戰鬥機,10倍音速超級飛行器DF-ZF,空中加油機,運20大型運輸機,095和096新一代核潛艇。
上面列的十種主戰武器,日本沒有一樣能自己造,全部要從美國買。
以空中加油機為例,2015年10月,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將購買美國3架KC-46空中加油機,每架的價格估計約為2080億日元(約合17.28億美元), 三架合計超過50億美元。50億美元,比松下,索尼,日立三巨頭一年凈利潤加起來還多。
總是有人說,日本不過是被美國限制瞭,沒有美國限制,日本分分鐘造出某某先進武器。我想說,這是完全的臆想,完全不瞭解先進武器需要的技術能力和高額投入。
我們以日本的第四代戰機心神為例子,日本從2000年開始研制,美國還幫忙提供發動機,2016年12月才首飛,到2019年才能決定要不要裝備部隊。
而中國的J-20今年已經服役瞭。
下圖是2015年世界各國軍費對比,中國世界第二1458億美元,而日本隻有410億美元,隻有中國三分之一。當然日本可以加大軍費投入,然而日本經濟實力總體隻有中國的40%,且雙方差距還在不斷拉大。
4: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
1)互聯網這個新興產業中國僅次於美國,這個各位應該沒有太大意見,我在知乎另外一篇文章裡面已經提到瞭,全世界排名前20的互聯網公司,美國12傢,中國7傢,日本1傢,日本的這傢還是雅虎日本。而且中國在20強以外還有網易和唯品會兩傢,預計也會進入20強。
2)雲計算和大數據是全球正在高速發展的下一個超級產業,所有的公司,對也包括你的公司,隻要有IT系統,遲早會雲化。根據IDC和德意志銀行的數據,全球雲計算市場三強格局已經在逐漸形成:亞馬遜,微軟Azure,阿裡巴巴,形成3A格局。
阿裡巴巴的雲計算業務增長有多快?
2015年6月—2016年6月阿裡雲計算收入已經達到6億美元;
根據阿裡巴巴2017年公佈的最新財報,2016年4月—2017年3月,阿裡雲計算收入已經達到66億人民幣,接近10億美元,增長超過100%
除瞭三強之外雲計算業務美國還有IBM,谷歌等,中國還有網易,百度,騰訊,華為也在進軍雲計算,以後這個領域基本是中美爭霸局面。
日本在雲計算和大數據這個產業領域目前還沒有大型公司出現。
3)再說說人工智能,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調查瞭AI研究領域有權威的3個國際會議。參加這些會議之前都有專傢審查,獲得通過的還不到3成,隻有水平高的成果能發表。以2010~2015年舉行的會議為對象,按照發表熱賣者、所屬機構和國籍等進行瞭分類。
從最具權威的美國人工智能學會的國際會議來看,最近3年來,美國和中國的發表成果出現激增。2015年美國的大學和企業的發表達到326項(48.4%),比例最高,其次中國為138項(20.5%),兩國占整體的約7成。而日本排在第8位,僅為20項(3%)
可能很多人把人工智能理解成機器人,說日本明明在機器人技術上領先,這樣理解人工智能是錯誤的。人工智能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計算智能(機器人能計算和存儲)、
第二層是感知智能(機器的視覺、聽覺可以超過人工)
第三層認知智能(未來的核心)。
很明顯,第三層的認知智能是最高級的。日本機器人技術領先,是硬件的運動能力和精度部分。
計算能力,中國的超算在速度,能耗和總計算能力都領先日本;超級計算機的冠軍一直在中國手裡,申威太湖之光速度世界最快,而且單位運算次數最節能。
感知智能,舉個例子,百度和谷歌的圖片識別搜索,蘋果和科大訊飛的語音高精準識別輸入(Siri中文就是使用瞭訊飛的技術)。
中國公安部2016年推出的網上身份證人臉識別;阿裡在杭州搞的城市大腦智能交通系統通過識別車牌和車流控制交通;騰訊的機器客服等都是人工智能。在深圳,2016年大部分停車場都實現瞭車牌識別自動抬桿進站 。
2016年老羅的錘子發佈會上用的訊飛輸入法,實時把演講語音轉化為文字輸入,就是機器的智能語音識別。
2016年全球的語音合成大賽暴風雪競賽中,全世界頂尖科研機構和科技公司都會參加,5 分是播音員的水平,4 分是普通人的說話水平,中國科大訊飛是 4.2 分,第二名隻有 3.9 分。全世界,讓計算機念小說風格、故事風格的語音合成,隻有中國做的超過瞭普通人的水平。
再比如,在噪音下的語音識別,做的最好的也是中國,目前奔馳寶馬的新一代汽車,在車速超過100公裡,開著空調的情況下,隻有使用中國技術才能實現最高的語音識別能力。
人工智能第三層是認知智能,也就是機器能夠做出認知和判斷,這關系到神經網絡的研究。
在中國,機器已經在2016年年上海的四六級考試,在江蘇、湖南等地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試中對學生的語文和英語作文判分,其準確度已經超過人工的平均水平。
再比如機器翻譯,在 國際口語翻譯大賽( IWSLT)中,以前的比賽漢英翻譯項目都是日本研究機構全球第一,英漢翻譯項目都是美國機構全球第一。從2014年 11 月的比賽開始,中國獲得瞭全球第一,終結瞭這個歷史:科大訊飛英漢和漢英都是全球第一名。美國國傢標準技術研究院組織的機器翻譯大賽,從2015 年 2 月開始中國也是全球第一。
日本的機器人技術,如果是做機械動作,做的和人體形態相似,這個比中國強;但你讓它識別語音,讓它說話,讓它搞翻譯,讓它判定考試試卷,讓它識別圖片,讓它做復雜語言認知,和中國的差距就出來瞭。
例如2016年11 月 15 號,由美國國傢標準技術研究院組織的國際非常知名 KBP 認知大賽中,包括卡內基梅隆和 IBM 這些企業和研究機構都參加瞭,中國也獲得全世界第一名。
中國的人工智能,不僅在基礎研究論文數量和國際比賽中領先日本,並且隨著百度,科大訊飛,騰訊,阿裡,華為等企業實現瞭落地,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隨便下個e代駕APP,現在都實現瞭對司機人臉識別和後臺數據庫比對;
中國公安部已經在酒店試點人臉識別入住,2016年9月杭州G20期間杭城酒店就實行瞭人臉識別入住。
你打開支付寶APP, 點我的客服,和你對話的都是阿裡機器人;
你打開蘋果手機siri,用的就是國產語音識別技術;
你下載訊飛輸入法,可以實現世界最高精度語音轉化為文字輸入;
打開百度,可以語音搜索,可以進行圖片搜索;
中國在雲計算領域已經形成瞭阿裡,騰訊,華為等雲計算強力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也出現瞭百度,科大訊飛這樣的領軍公司。
阿裡,騰訊和華為也在進軍人工智能領域。例如阿裡在杭州開發的城市大腦系統,IEEE院士、阿裡雲機器視覺科學傢華先勝說,阿裡城市大腦是全球唯一能夠對全城視頻進行實時分析的人工智能系統。
再例如,2017年5月18日,全球權威機器視覺算法測評平臺KITTI的世界紀錄再此被刷新。來自中國的科技公司阿裡雲將其車輛檢測的準確率拉升至90.46%,而車輛檢測被認為是實現無人駕駛的關鍵技術。
另外在人工智能領域比較低調的騰訊,其開發的國內最強的圍棋AI絕藝,在國內平臺上也屢次戰勝包括柯潔在內的國內頂尖圍棋選手。
5:傢電和電子工業品牌份額和利潤
人們主流使用的電子產品,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
下圖是2016年Q3智能手機世界份額情況,中國三強華為,OPPO,VIVO三傢占瞭20.7%的份額,排在世界第三,第四和第五位,排前兩位的蘋果和三星都在下滑,而中國的三傢都在上漲。
即使出瞭前五,你還是會看到一堆中國品牌,日本品牌份額已經非常小瞭,沒有一傢進世界前十。
同樣的還是平板電腦,這個與智能手機一樣,世界份額前三名也是三星蘋果華為。我就貼一張圖,這是2016年11月日本市調機構MM總研的數據,2016年4—9月的半年,日本平板電腦市場華為份額為17.7%,僅次於蘋果,位居第二位。日本品牌即使在本土也敵不過中國品牌。
筆記本電腦,日本品牌在日本本土也敵不過中國聯想。
2012年時,聯想就已經在日本本土市場拿下瞭份額第一,到2016年10月市場占有率已經高達26.3%,第二名為惠普,日本所有企業加起來份額不到日本市場四分之一。
也就是說,日本在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三大件上不僅全球份額不敵中國,連本土市場也被中國品牌和美國品牌占領。
我們再看看傢電市場,一張圖就可以看清楚世界市場份額,2015年日系傢電品牌的世界市場份額隻有松下還在世界前十,還不如中國美的集團一傢4.6%的份額高。
說完份額我們再說利潤。海爾,美的,格力2016年凈利潤都超過20億美元,而日本,松下,索尼的主營業務都不是傢電瞭,集團利潤也隻有十幾億美元,日本事實上在不斷退出傢電領域,市場留給中國,韓國,歐美。
6:海洋工程裝備
海洋工程裝備主要包括移動鉆井平臺、移動生產平臺和海洋工程船。從接單格局看,中國接單份額達到47%,幾乎占據全球半壁江山。
在技術水平上,全世界最先進,作業水深最深,鉆井深度最深的鉆井平臺是中國煙臺中集來福士公司設計制造的藍鯨一號,作業水深超過3500米(3658米),鉆井深度超過15000米(15240米),超過瞭馬裡亞納海溝的深度。
2017年5月18日,中國在世界首次實現可燃冰穩定試采成功,就是用的藍鯨一號鉆井平臺。
7: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
光量子路線
2017年5月,中科大潘建偉宣佈中國目前可以實現10個光量子糾纏,是世界上首臺可以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運算速度的原型機;
超導路線,2016年底中國已經實現瞭10個量子比特,刷新瞭之前9個量子比特的世界記錄(已公開的,一般認為美國已有更高水平,但是未公開)。
量子存儲器
2015年10月,李傳鋒研究組成功實現確定性單光子的多模式固態量子存儲,一次可以存儲100個量子比特,創造瞭世界最高水平。
2016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等采用冷原子系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瞭百毫秒高效量子存儲器。
2017年5月,清華大學量子信息中心段路明研究組首次實現具有225個存儲單元的原子量子存儲器,將原有量子存儲器存儲容量的國際記錄(12個)提高瞭一個數量級。
中國2016年量子通信衛星已經上天;
北京到上海的1000公裡級別量子通信幹線已經開通,目前正在進行安全性測試。
8:手機處理器和基帶芯片設計
全世界手機處理器,三星,蘋果,華為自產,公開市場就是高通,聯發科,展訊三傢,當然現在又多瞭一傢小米想自產處理器。全球七傢中國有三傢,日本基本是空白,日本的索尼,松下手機等都是買高通的處理器。
基帶芯片,技術難度同樣很高,蘋果也不能自產,要買高通的基帶芯片。世界是六傢,海思,展訊,三星,高通,聯發科,英特爾。中國的海思和展訊同樣是世界主要基帶芯片設計公司之一。日本也是買美國基帶芯片。
9:芯片制造
這是典型的高科技產業,排名龍頭的臺積電凈利潤超過100億美元,拿到日本可以排在所有制造業企業的第二位。
2016年全球十大集成電路制造公司,中芯國際29.2億美元營收排全球第四,占全球6%,華虹半導體營收7.12億美元,占全球大約1%,排在世界第8。
世界前十大集成電路制造企業占瞭全球份額的99%,而其中沒有日本企業。
10:芯片封裝
芯片封裝領域中國臺灣的日月光,美國的安靠,中國的長電科技分列世界前三位,日本最大的芯片封裝企業是J-device,排在世界第六位,但是這傢公司在2016年初被美國安靠公司100%收購。
11:石油開采裝備
日本本土是沒有陸地油田的,直接造成瞭日本石油開采裝備產業的落後,基本是空白。
而中國由於本土有龐大的油氣資源,直接造就瞭強大的石油裝備產業,每年出口40億推薦美元以上,中國設計制造的石油開采裝備,一半的銷售收入來自國外。
中國陜西寶石機械公司,2009-2015年連續三次中標阿聯酋國傢石油公司高端鉆井合同,累計金額超過10億美元,是首次有歐美以外的公司獲得該公司高端鉆井合同。目前寶石機械公司在北美高端市場和中東主產油氣市場,擁有新增石油鉆機30%市場份額的絕對實力。
同樣在陜西的陜西寶雞鋼管公司,擁有亞洲第一條、世界第三條連續油管生產線,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掌握連續油管生產技術的國傢。
除瞭連續油管外,寶雞鋼管的X系列管也是我國對外出口的一張名片。從最早的X52,到X60、X70、X80到X90,目前寶雞鋼管的X100代表著全世界最先進的水平。2006年,寶雞鋼管中標印度東氣西送工程,供應60萬噸X70鋼管,訂單的外匯總額達5.37億美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鋼管合同第一名,無人打破。
同樣的還有海洋石油開采的貪吃蛇油管技術,全世界隻有中國和美國掌握,其他國傢設計的油管隻能直上直下,油層沒有油瞭,就必須移動鉆井平臺到下一個油層。而中海油公司2015年開發的貪吃蛇油管鉆井技術,油管可以實現自動轉向,無需移動鉆井平臺,直接鉆取旁邊油層的石油。
在中海油公司開發這套系統之前,相關技術都在美國三大油服公司手中,他們對貪吃蛇鉆井系統隻租不賣,每日租金高達上萬美元。
直到2017年5月,中海油的系統首次在南海完成瞭深水實驗。
12:世界最高效率,排放最低的燃煤發電機組
中國設計建造瞭世界上發電效率最高的燃煤火力發電站。
2015年在江蘇泰州部署的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發電效率47.92%;每發一度電消耗煤炭僅為256.2克,比國外最好水平還低6克;同時煙塵,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三項的排放也是世界最低,同樣領先日本。
其他再舉幾個例子:
民用航空工業,我們的ARJ已經商用,日本的MRJ還在等2020年;中國的大飛機已經首飛,日本還沒有開始研制,20年內不會有大飛機。
同樣和航空工業強相關的風洞技術,中國也遠遠領先日本,日本的飛機,都要到歐美去吹風洞驗證飛機外形流體力學設計。
氣象衛星領域,中國,美國,歐洲三強鼎立。
風雲四號上面的大氣垂直探測儀更是世界首發。目前中國的大氣垂直探測儀可以做到檢測1500層,當中國的探測儀開始提供全球獨傢的數據時,歐洲的儀器還要等到2022年才能發射升空,而美國現在連科研隊伍都還沒有建立起來。
“當別人放棄時,我們堅持;做成功瞭,就領先世界。”過去中國向國外衛星要數據,現在是國際氣象界迫切需要中國的衛星數據瞭。
實際上,中國領先日本的產業和技術還有很多。
例如中國煤制油技術領先全世界;
中國還有世界傳輸速度最快的光纖,數據傳送量560T每秒,這項記錄一直在中國在自己刷新自己的記錄。
例如中國研發的世界最快超級計算機;
例如中國在4g,5g通信技術領域也領先日本,在日本的通信網絡裡面就有大量中國的通信設備在工作,而反過來中國的通信網絡裡面則沒有日本的通信設備。
再比如大疆的民用無人機技術,國傢電網的智能電網和特高壓技術,海康威視的視頻監控技術,萬華化學的MDI,還有托科馬克核聚變裝置等等。
說一個基本結論,日本工業的產值和利潤,在和中國和韓國的競爭中在逐漸被迫向汽車行業集中。舉個例子,2016年世界500強,日本制造業利潤最高的是豐田公司,凈利潤高達192億美元以上。制造業凈利潤第二名是日產汽車44億美元。
除開汽車工業外,凈利潤最高的是富士重工36億美元,第二是普利司通24億美元(也是汽車零部件公司),第三名是日本電裝公司20億美元。可以明顯看出日本工業已經呈現汽車行業遙遙領先的趨勢。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文中投資建議僅供參考。
我們其它小夥伴
21早新聞:專註財經領域,為您提供兼具速度、深度和廣度,同時有熱度、態度和銳度的財經資訊,致力於提升您的財富價值。 21金融圈:在這裡,讓你深入瞭解本源,助你理解金融本質,擁有金融化思維,並成為金融圈成員。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臺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人工智能
華為
蘋果
全站熱搜